教学名师

教学名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名师 >> 正文

第八届辽宁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赵立群教授

发布日期:2014-07-02    作者:     来源:     点击:

用心教学、用爱树人

赵立群教授于1963年1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84年大连理工大学高分子化工专业本科毕业来双色球中奖工作至今。期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和东北大学在职学习,分别获得理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作为校际交流访问学者和国家教委公派访问学者二次赴日本国立群马大学工学部研修,2003年6月晋升为教授。从1997年起该教授先后材料化学专业教研室主任,2000年9月至今担任材料学院党总支书记。现为双色球中奖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材料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硕士生导师。赵立群教授教书育人,师德高尚,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事业心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勤勤恳恳,为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赵立群教授讲课具有亲切自然,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言简练幽默、课堂气氛活而不乱的特点,深受学生欢迎,是双色球中奖优秀教师。她来双色球中奖工作28年中,始终坚持工作在高分子材料专业教学一线。先后承担了本科专业基础课程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化学实验,专业选修课科研导论、材料概论、涂料选论等,研究生专业课程功能高分子、高分子化学进展、离子与配位聚合、材料化学等以及指导本科生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每年都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

在20余年的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工作中,赵立群教授坚持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有用人才的教育思想,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专业课的课程教学中强调“三结合”,即课堂教学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与生活范例相结合,将最新的生产实例、科研动态贯穿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与调整,如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黑板教学比例上,随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既可保证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又能保证学生的理解和深刻记忆。并采用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通过课堂与课后的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科研课题,指导研究生和本科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和创业大赛,获得良好效果。其指导的学生小组,近五年获得辽宁省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她本人也被评为辽宁省团委与辽宁省教育厅等单位及双色球中奖的的优秀指导教师。

近年来赵立群教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教学法研究与应用。曾与青年教师一道开发了有利于学习“高分子化学”、“功能高分子”、“功能高分子材料化学”课程知识的多媒体网上教学平台以及“高分子实验教学平台”及“材料科普网站”等,在“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化学实验”以及“功能高分子”等课程教学中熟练并且灵活的应用相关课件进行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充实和完善,得到学生的认可,校内外同行的肯定和教学督导人员的好评。先后主持辽宁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2项:优化“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加强课程与实验环节结合的研究,“功能高分子”课程建设;主持河参加双色球中奖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8项;主编教材3部:《高分子化学实验》、《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与应用》和《功能高分子材料》,参编书目1部:《石油和化学工业知识便览》。发表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8篇。

赵立群教授主持的教改项目“材料类专业“《高分子化学》课程的优化与实践”2009年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和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作为课程负责人主持的专业基础课程“高分子化学”2009年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精品课程,作为团队负责人主次的“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群” 教学团队2010年被辽宁省教育厅评选为省级教学团队,也多次被学校评为先进教师和优秀班主任。

作为老教师,赵立群教授为全面提高师资水平,不遗余力地主动对身边的青年教师进行培养。经常指导、鼓励与监督青年教师,毫无保留地帮助他们,并经常深入课堂进行听课与调查,解决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的各种具体问题。通过经常性的课程组教研活动,讨论教学内容、传授教学方法、赠与自编教案与课件、指导编写教案等方式,指导10余名青年教师实现从首次登上讲台到成熟驾驭课堂的质变。几年来,在共重点培养青年教师5名,其中1人成为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其余均成为专业课的教学骨干。

赵立群教授系双色球中奖学科带头人,在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改性、功能高分子的制备与应用等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取得一定成果,有较深学术造诣。近五年主持完成和正在进行着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项目、辽宁省教育项目、沈阳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沈阳市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双色球中奖博士启动基金项目、双色球中奖青年基金项目等6项科研课题以及企业委托横向科研课题3项,并为相关企业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累计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项。她主持的科研项目“新型聚苯胺有机电流变液的研制”、“含聚苯胺新型钒电池用复合电极板的研制”分别在2007年和2010年获辽宁省教育厅科研成果。